2009 reddot design concept

這次要與大家分享這次在2009 reddot design concept得獎的作品,去年在2008年設計師聯展中發表的一件作品-切面油漆桶,但在介紹作品前,就需要先談到比賽這件事。




說到比賽,要說風光還是覺得學生時期最風光,自從出社會後,就很少在參加設計比賽了。很幸運的,因為曾經在BENQ設計中心任職過,當時公司很重視設計(到現在還是),所以才有機會參加一些國際獎項,要是我自己要參加,我恐怕也沒這麼大的財力,因為參加國際獎項都是要money money的喔!!也因為這樣,才有現在的紀錄,不過現在看當時的得獎的設計,說真的~~也覺得蠻鳥的!!




慢慢的,我也開始觀察這些所謂設計界的奧斯卡獎,台灣很奇怪,這些國際大賽彷彿在台灣慢慢被炒作成商業的金字招牌,從此台灣的企業或設計成為了這些大獎最大的客戶、金主,辦比賽原來也可以成為一種國際化的商業模型,其實我相信其他國家應該多少也有這些現象,只是我們比較厲害,還會給他這些獎項一些頭銜,比如說設計大賽裡的四大天王之類的。於是從2005年後,我不再參加這些花大錢的比賽,第一是沒這些閒錢。第二、就算得獎,這些光環對產品銷售的提升幅度,我始終未能得到答案。第三、對於我自己來說,就算得獎已經不再有很HIGH的感覺了~~


事隔四年了,我又參加了比賽,為什麼呢?簡言之,當初只是朋友請我幫忙提供作品送件申請參賽補助,我就挑了幾件我認為有得獎長相的作品送審,後來,竟都成了砲灰充數的準備,那是誰獲得補助呢?我想應該是一些合作的補助案成果自然就會獲得參賽補助吧!!因為得獎的話,這些單位就有功勞囉~~呵呵!!這也無可厚非,官場文化走到哪都一樣~~~~因此,我倒是還想知道我送的作品是否有機會,硬著頭皮,自己繳了報名費,就把這件作品送出去囉!!(剛剛提到的參賽補助,其實報名費只需要3000元,不過如果得獎至少也要再花掉8000元)很不幸的,這見當初被淘汰的作品,硬是擠進了這次的Reddot design concept,此時,心裡一陣酸酸~~就是這件2008年在自己策畫的"牆"的設計師聯展作品-切面油漆桶,我自己很喜歡,不過真的是概念的設計,因為沒事怎麼有可能去開發油漆桶來賣呢?呵呵~~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設計,再來複習一下作品介紹好了

圓筒狀的油漆桶,經過簡單切面的設計後,創造了過去對於油漆桶不方便使用的缺點。


第一、油漆蓋因為切面而形成了便於開啟的缺口

第二、油漆蓋產生的缺口自然形成握持的位置,不易弄髒手指

第三、因為切面,讓油漆刷更有效的瀝乾整理

第四、提把與切面的交接處成垂直方向,在倒油漆時,更容易集中準確落下


有個很奇妙的感覺,當我把reddot的得獎logo放上去時,我還是不知道這logo對我有任何的意義?


Read Users' Comments ( 0 )

幾米星空特展【花映】



這一次很高興受墨色之邀,與幾米新作"星空"跨界的一個合作結合,怎麼說呢?簡單來說就是,我是產品設計師,但是幾米是插畫家,透過幾米的畫作,讓產品設計師進入他的世界後,結合自己的感受想法,來為這展覽創作一件作品,同樣的,在這次的展覽中也邀請了不同領域的達人朋友們,如天文學家孫維新教授、舞臺及展覽設計師黃怡儒、蠟像藝術家林建成、雕塑家張小玲、服裝及造型設計師賴蔚炅、作曲家及音樂製作人劉季陵、燈光設計師王天宏、戲偶造型設計師葉曼玲、花藝設計師邱奕彰、公仔設計師李浩維、攝影師林勝發、填詞人及作家林夕等跨領域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參與創作及展出。每個人用自己的方是透過不同方式來傳達對星空這主題的多元表現。所以我擅長的是產品設計,所以我為這個展覽也設計了一盞吊燈,並取名叫作【花映topsy-turvy】




先說到星空吧!!當我看完這本插畫時,我並未直接對星空產生fu,而是對整個故事所帶給我的觸動,讓我回到孩童時的時光,喚起小時後對於這世界的想像及與大人間的代溝,在自己的童年似乎都曾經觸及過這樣的氣氛,當下是一種心態上面的轉換,回到了過去。
這跟我作的作品有甚麼關係呢?呵呵~~因為我希望用孩童時單純的動機來設計這一件作品。


小時候畫的花朵,就是這樣簡單直接,旁邊總會飛滿的各式的昆蟲,圖中是我小學四年級的圖畫~


而再進入星空這主題時,我也很直覺的想起過去一段記憶,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那一次與星空的懈逅,是在我大二的學生時期,因為班遊到了阿里山,晚上的山路上完全沒有路燈,仰賴著月光指引(當然還有車燈),在路上索性關上了車燈,下了車,仰頭一看天空,月亮竟然不再是夜空中的主角,竟當起了配角,取而代之的主角,是滿天的星斗,那一刻的星空,是我見過最美好的的畫面。
滿天的星斗就像成千上萬顆的眼睛,看著我,頓時陷入一絲孤單的氣氛中,但一方面又被星空的美給吸引著,此時的我,覺得自己的渺小,這是我第一次對星空有了另一種的親身體會。

就我個人得到的感覺來說~~
講了這麼多廢話,還沒說到創作本身,這樣來說吧~~~在這次的創作裡,我希望讓自己是反過來在星空裡觀看這花花世界,換個角度來看世界,因此我希望能營造出反轉空間的設計動機,天是地、地是天,我在天看地,看到地上的世界,綻放出美麗的光彩,就像仰望星空時一樣,每朵花、每顆星都象徵著每一個小小世界,讓我們存在希望,因此花的意象是我這次創作的重要角色。
但是如何呈現呢?花的燈具設計其實也是個老梗了,那些華麗變化多端的設計也是琳瑯滿目了,我又該如何表現呢?剛剛有提到,這故事中讓我希望用孩童純真的思想來創作,所以我想到小時候老師叫我們畫朵花時,我們在紙上畫出來的花的長相,是這麼的簡單、清晰,不為了表現而表現的單純,恩~~我決定把這樣的畫面直接轉化成立體的表現。


現場佈置狀況~~

一個平面且簡單的紙上輪廓,透過一點點的變化固定後,就化身成立體燈罩。原來在紙上的小小世界也可以成真喔~~~
再經過一些簡單比例上的修飾後,燈具設計完成了,再來就是現場的呈現囉,我希望讓天花板很直接的透過草皮的鋪成後,更強烈的改變這空間的錯覺,但由於受限於現場空間大小及古蹟環境,僅讓有限的天花板鋪上了乾燥草皮,當花形吊燈垂吊的同時,自然就表現出反轉世界的空間感囉~~(如果草皮面積大一點,效果一定更棒的!!)
看著那一朵朵童年紙上的花朵,躍身於真實的世界中,你卻飛到了星空裡,看著綻放光彩的花朵,進入了另一個世界中。


正常觀看的視角和拍攝後反轉照片,是不是很像生長在草皮上的花朵呢?


幾米星空特展展覽資訊
展出日期:8月8日至9月27日
展出時間:早上10點至晚上10點
展出地點::華山創意園區中一館(臺北市八德路一段一號)
展覽票價:每張$200(預購票除外)
主辦單位: 墨色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華山1914


Read Users' Comments ( 0 )



地點:地 點 | MOT/Design GAllery, 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36-4號4樓
時間:16 May - 14 June 2009
官方介紹:
五月的MOT/Design Gallery將引借米蘭盛地的設計火花,延燒至台灣,邀請取經回國的各界知音分享討論2009米蘭設計週,希冀吸收不同的養成系統所觀察得來的養分。另外也與參展的朋友們一同分享米蘭設計週的Snapshot,展場設計將強化傳遞米蘭氛圍充滿於整個空間,從一張張現場直擊的照片中,請大家去感受體驗當中的細節與美好,每個型態都是設計師的想法與琢磨,其蘊含的節奏與韻味是速食設計未能比擬的。

除了一窺09年設計趨勢與方向;亦發掘國際潛力設計師之作,企圖將不同的創作想法領進台灣。希望撩起台灣設計與產業活力,更加強彼此交流設計心得。敬邀各界朋友參加,讓台灣在MOT/Design Gallery平台,醞釀出有趣的米蘭設計展眼界。



個人分享:
前一陣子米蘭家具展剛結束沒多久,這次身邊的好多朋友紛紛都組團去體驗今年的全球設計盛事,好友米類millais就策了一個米蘭家具了分享影像展,將他這一次去米蘭的觀察及拍下來的照片一一攤開來讓國內的朋友一探究盡,好可惜今年沒辦法去,因為去年去了一趟(大失血),還好有這個展覽,可以讓沒有辦法去的人深入了解,這次也受到米類的邀請,在此展裡外掛了我個人的作品展還有國內設計師游聲堯的作品展,雖然是外掛的展,不過能和米蘭家具展掛在一起,感覺還蠻high的。之所以我們會一起展出的原因,如果有去米蘭家具展的會外展看過的人,一定都會發現全球很多設計師都會把自己的作品透過這個平台和各位分享,包括這一次也有台灣設計師參與展出,也因為如此,在國內,也有許多設計師正在努力著創作,包括我和游聲堯囉~~因此希望在這次的影像展之外,也能加入一些國內設計師的實體作品,親身感受到米蘭家具展的氣氛,真是用心啊~~~

不過因為最近策劃展覽太忙,所以這時才跟大家分享這個特展,還有兩個星期左右,如果有興趣,可以去走走~~走完後可以再到對面微風百貨逛逛街,然後在微風看個電影,那邊蠻好逛的~~所以把握一下時間!!過去看看囉!!
因為我去年也有去米蘭家具展,也拍下了許多照片,如果有興趣的也可以去我的flickr看看,看看去年跟今年有甚麼差別囉~~(不過我拍的風景好像比較多!!呵~)


Read Users' Comments ( 0 )

桌上螢幕音響

這回分享的,先撇開設計藝術的表現,回到了熟悉的3C世界來,說到3C的設計,自從四年前離開BENQ後,說真的,還真的越畫越少,除了科技商品並沒有讓我有很HIGH的快感外(可能是最後都被客戶改成他的設計),有一點讓我最疑惑的是對於這樣的商品到底真正的設計價值在哪?琳瑯滿目的賣場裡,充斥著多樣造型的3C商品,每一台手機、MP3比炫比酷比時尚,說真的~這年代的設計師在處理STYLE的功力,真的是一天比一天深厚,可是為了市場,許多優秀的設計也都在短短的幾個月內,需要面臨到汰舊換新的命運,還好有一些國際大獎,可以幫助這些不錯的3C產品留點回憶及紀錄,不過沒參加的產品可能就會面臨到市場淘汰的命運,這樣的輪迴在這世界上不斷的發生中。回想過去作3C的日子,我也曾經為了設計更炫的造型而努力著~~可是!!我現在在想的,似乎好像不只是造型、材質的表現了~~慢慢的我也開始思考這些3C產品真正的設計價值??不過現在還沒理出個結論就是了~~

不過先就設計探索的第一步來,就從去年的這件作品開始說起,這是一件自己給自己的一個題目-桌上螢幕音響的作品,為什麼要設計這一個題目呢?就得從思索現今的環境開始說起,到底這些充斥在人類世界的高科技商品有沒有終結的一天呢?在每個人的答案中,我相信是沒有的~~科技應該只會越來越發達,但也許地球也會因此越來越惡化,原因是產品在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因為開發產生的垃圾將越來越多!!最後終結的可能就是人類本身。所以說在這個世紀裡的設計師,似乎更顯其重要性,因為我們不能再當過去那個為了市場競爭而不斷創造新型態的商業目的型設計師了,而是要重新去思考產品設計與人類關係中的重要意義,這樣的前提下,或許我們才有機會當個有價值的設計師,而非殺害人類環境的設計師,不過這樣如此神聖理想的說辭中,我想還是太過烏托邦的世界了~~因此在這理想與現實中,這些科技商品的設計思維又該如何重新定義思考呢?Iphone的誕生或是未來Gphone的誕生也許也開始改變著科技商品未來的面貌,但這樣的轉變過程中,又會出現多少過度的垃圾呢?怎麼講了這麼多還沒說到作品本身,呵呵~~還是得暖身一下啦!!因為作品比較不精采~~哈!!



ok~~開始來談談這作品,有鑒於剛剛對於環境及設計師的感慨~每天我看著桌上這台螢幕,我總覺得電腦不開機時總覺得這台螢幕可以為我做些什麼似的!!後來我就想到幾年前日本幾家大廠紛紛推出了螢幕整合電腦的設計,包括apple的螢幕也開始與電腦整合在一起,ㄟ~~似乎是一個非常體貼的設計趨勢,不但縮小了體積更是在螢幕上找到了其他的應用價值,也可以將鍵盤合起來後當桌上音響使用,我覺得這一點真的是還蠻完美的~~不過,經過幾年的市場表現,這一類的商品,似乎並沒有取代一般人家裡的電腦系統,每個人的桌上,似乎還是以桌上型電腦為主,有主機、有螢幕、有鍵盤、有獨立喇叭(螢幕比較好的就有喇叭),似乎家家都還是以這樣的結構存在著,為什麼呢?主要的原因我不知道,有可能是apple太貴了買不起,或是整合的電腦如果壞掉了就要全換掉了,而導致購買意願減低,這是我猜的!!不過也不無可能~~不過家家或是你的書桌上,存在著桌上個人電腦是不爭的事實,因此,我開始想~這些事實擺在眼前時,螢幕設計師仍然要繼續設計著不同造型螢幕到市面銷售,也從不會因為有複合式桌上電腦而停止,那什麼樣的螢幕設計才是在這現代到未來的轉變過程中,能夠有存在的價值呢?



於是我重新在兩者間希望找到一個平衡,就是至少這螢幕設計的產生時,是可以讓每一個家庭少買一台床頭音響或桌上音響(音響廠商可能會想殺了我吧!),這是我希望達到的一個目的(減少不必要的開發資源),不要求過度的改變,但小小的改變卻能真正落實發揮對環境的正面影響(因為過度的設計不一定能得到市場上全面的改革),我心想這樣的設計應該就有其價值存在。
前一陣子我也買了一台床頭音響要聽音樂用,原因是因為電腦開機放音樂真的會讓我覺得殺雞焉用牛刀的感覺,所以獨立的音響成為我採購的主因,單就這一點來看,我就常想,如果桌上的螢幕也是獨立的音響,不就讓我省去買音響的慾望了嗎?這設計就這麼油然而生了~~~我只是很單純的想讓你桌上的螢幕也是音響!!你能知道這和整合電腦到螢幕裡頭兩者間背後的差異嗎??



到這裡,設計背後的層層探究已結束~~再來看的就是設計的體現了~~這一台當不開機的時候也可以當音響使用的螢幕到底應該長怎麼樣子,這就得看我高興了~~就如同設計的初衷,沒有過度的設計也在我設計造型中中實的呈現,而是如何將音響的特徵質感轉化到螢幕上來,當然是要以高級音響的質感標準囉~~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整理造型以現代主義中理性的直線來表現出螢幕的張力及音響面板的質感,再將高級音響中常見到的木頭質感、大金屬音量旋鈕及金屬底座的特徵一一的抓入了螢幕中,特別以可分離式的喇叭作為使用者偏好的選擇性,cd唱盤吸入處及螢幕電源、簡單的快速按鈕都設計在螢幕上方,在使用過程中增加直覺使用的方向感,當然最重要的是螢幕的UI呈現,需要配合唱吸入時的畫面共同呈現,增加與人的互動性。此外你還有沒有發現,螢幕背後的散熱孔,經過圖騰化的設計後,是不是將散熱孔也呈現出數大便是美的質感呢?
當然,音響最不能或缺的就是遙控器,當我躺在床上時,也能夠輕易的控制著,配合著大大的螢幕,同時讓使用者更清楚的看到播放資訊,在這音響的使用過程中,別忘了~電腦主機是不需要開機的!!!

簡言之,你買了一台螢幕也等於買了一台床頭音響了~~別擔心,整合獨立音響到螢幕中,也不會是一件昂貴的交易~~最後,你想想看,你生活中使用的商品中,是否有相同的功能或硬體但各自存在呢?她們是否能夠一起手牽手呢?


Read Users' Comments ( 0 )

2009 明月有幾時


現在我要來好好深入談談最近的新作品→明月鐘的設計,也許你在這作品看到的是很直接的月亮意象,但是通常要談設計,我認為就該從【過程】談起,因為設計不應該只是表象的結果,設計應該是過程(是有加入時間因子的過程)的一種體現,所以我希望透過這個作品來解讀設計的精隨。



我想先特別說一下為什麼要作時鐘?其實不是為了設計時鐘才思考如何表現時鐘,是在執行其他設計的過程中,有些思考的點讓我覺得有趣,往裡頭一探,明月鐘就這樣蹦出來了~~而這一個讓人一直鑽進去的"點",正是我想在這作品中提出來的"設計"。與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先談到的是─幾何圖形,大家都知道的幾何圖形不外乎就是矩形、圓形、三角形等,這是設計人都知道的形態中的原型,但這幾何裡常常會讓人有很多的聯想,比如說三角形你會想到御飯糰這樣的連結,所以很多符號都是透過簡化後的幾合的組合原形來表現,你有發現嗎?

小圓和大圓的世界
小圓讓人聯想糖葫蘆等,大圓讓人聯想雪人等

只要在圓的周圍加上配件,圓就能有無限的聯想

好~~這不是重點,因為明月鐘是圓形的,我就直接跳到圓形的世界裡來說,其他型狀探索就先省略,第一要看到的是,大與小的關係,以圓形來說,如果給你一個題目,五公分的圓和三十公分的圓活生生放在你的面前,然後問你,你聯想到了甚麼?我相信你不會對著五公分的圓說我想到了籃球,也不可能對著三十公分的圓說我想到了珍珠,所以普遍人類的視覺回饋到大腦裡的判讀裡,通常還是會夾帶了比例關係存在,才會產生聯想,因此圓形的比例關係就是一件很有趣的想像空間,如果把圓一直放大到看的到的無限大,會是甚麼呢?相信你和我應該會是一致的聯想,這麼大的圓我們就踩著他,不然就是遙望著他,相信你也用膝蓋就想到了是地球或月亮或太陽等等星球吧!雖然是這麼大的圓,但是如果我放了一顆300公分的圓在你面前,你會告訴我你想到了星球呢?還是京華城呢?那麼多大的圓放在你的面前時你會聯想到這顆地球呢?說實話,我沒有答案,因為好像也沒答案,像地球這樣的物件,好像真的需要透過圓裡頭的特徵表現襯托,或是圓外的物件襯托,才能讓人產生聯想。講到這裡,我的頭已經痛了~~這邏輯怎麼這麼難用文字表達啊?就看圖ㄅㄟ~~~

想像一下當這無限大的圓的聯想,到底是哪一種視覺的比例尺寸才能產生聯想呢?(無解) 因為人對他沒有視覺比例的認知,只有視覺特徵上的認知


這是第一個引起設計的開端,探究比例與人的認知變化,說也奇怪,剛好看到牆上的時鐘,是IKEA買的圓形鐘,我就開始想著,同樣是三十公分的圓,如果放在視覺線以上跟視覺線以下,這與人視覺位置上的差異時,好像又開始出現了不同連結,你會想到甚麼?你可以試試看~~於是看著牆上的鐘時,當我抬起頭的這個行為持續了好一陣子時,就像電影時光機器一樣,我彷彿到了中秋佳節,看月亮的情景油然而生,在我眼裡時鐘似乎變成了皎潔的月亮高高掛在牆上,這時候,心裡面好像有個聲音在說:對了對了~~你想到了!!這是設計的第二次從抬頭中得到的身體體驗。

就是抬頭+圓的組合裡,回饋了大腦有了賞月的設計點


這時我開始很明確的想將無限大的月亮和時鐘產生結合,因為一個抬頭的動作竟然讓我跳脫比例間的關係而聯想到了賞月,這是設計讓人興奮的地方,但此時我又陷入一個窘境中,如果擺了一個白色的圓在牆上,我相信有抬頭的動作應該是很容易讓人感受到皎潔的明月,但指針怎麼辦?當指針一擺上去時,這乾淨的月亮似乎就瞬間消失而變成了一個單純的"時鐘",這得好好想想辦法。這是即將進入第三階段的設計思維裡頭了~~ 在圓裡頭放上指針已經是我能夠接受破壞明月型態的極限了,因此在不改變圓的條件下,就像一開始我們看到的襯托方式一樣,我開始想透過外部物件的加入來表現圓,並告訴大家月亮這一件事,而非時鐘,很幸運的,我並沒有利用聖誕老公公飛過月亮、或是ET回家經過月亮來表現,而是很沒有創意直接聯想到月亮跟雲朵的交情,可能是想到狼人變身時的畫面吧~~不過圓跟雲之間又如何讓圓變成月亮而非太陽呢?這時候突然耳邊好像傳來,月在雲中,如顛簸小船,載浮載沉;雲在月中,似一縷秋思,纖纖卷卷。是雲中有月,還是月中有雲?哈哈~~我文學造詣沒有這麼高啦~~這是網路轉載的,開個小玩笑~~想到狼人變身時撥雲見月的聯想才是我真實的反射,所以呈現撥雲見月成為我對此"雲"下的註解了,為了讓整體看起來更具風味,當然要加入一些東方元素進來,再看過一些東方雲紋後,將雲的特徵及線條於圓的左右邊表現出來,讓月亮於雲縫中表現出來,如果你問我這造型怎麼定案?我只能說不斷的調整比較,最後讓我最順眼的勝出,因為"設計"在最後的雲紋確定和撥雲見月時已經作完了~~而非最後的表象決定,那跟個人美感比較有關囉!!



以上設計分享已解讀完畢,最後作個結論,設計往往看似平凡,但深入探討時,便有跡可循,當然這也就是設計比較有趣的地方,不僅是作品最後的表現外,其過程中的探索更值得深思~~~在每一個階段中,設計的思考很容易同一個時間下在腦袋中同時發生產撞擊,就如同當月亮形成時其實雲早就飄過來了,這兩者也同步的在產生撞擊,不一定是循序漸進式的,這一部分就要看設計師的個人體驗有不同程度上的表現囉~~~ 因為當我抬頭看時鐘彷彿看到月亮的那一霎那,為什麼很明確的想做這一件作品,還有一個元素同時產生撞擊,就是小時候學會的那幾句古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些大家熟知的古詩裡,在時間與空間及情緒上都有著強烈的意味,把他和時間結合真的是很棒了一件事,因此我也把這件作品取了"明月幾時有"作為黑色系的名稱,而白色系就稱之"明月有幾時",其中的意涵留給大家去發現囉~~~~~~

最後希望大家會喜歡這件作品,讓大家天天都能過中秋~~


Read Users' Comments ( 1 )

設計撞山後的重生



這次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我最近的新作品→耳朵杯,不過在介紹這設計之前,我想先與大家分享一件2007年時的作品,同樣是一個杯子的作品,為什麼要先介紹另一個作品呢? 因為2007年的這件作品因為設計撞山事件使得此作品也因此壽終正寢的睡在我的電腦裡,這作品名稱就叫做戒指杯,相信有許多人應該對"戒指杯Cup Ring"都有所印象,因為你只要google一下戒指杯,大概就只有那麼一個戒指杯吧~~

事情是這麼發生的,2007年的香港展即將展開時,當時我設計的戒指杯也開始進行打樣生產的階段,即將上火線參展,正當一切都順利的發生,攝影、型錄、量產都以就緒時,就在出國的前一天,同事突然前來告知:我在雜誌上看到有一個戒指杯已經發表了,而且還是最近一期的雜誌。天啦~~這消息真令人晴天霹靂,雖然還沒看到另一個戒指杯的長相時,心裡大概已經覺得不妙了,於是開始上網找尋這捷足先登的戒指杯~~

就是他

設計師/日本Yusuke Fujinuma and Yoko Yamazaki

喔喔~~果真是異曲同工之妙啊~~英雄所見略同(安慰自己),其實設計撞山事件在此時已經被明確的證實了~~此時的我,只有兩種選擇,工廠停工or 衝~衝~衝~~在和同事討論的結果,大家都覺得太容易被誤會成抄襲的可能,最後我還是忍痛決定停產,並將所有的DM上補貼一張貼紙,告知客戶,"此產品因為已有相似概念的商品出現,因此決定不再生產銷售",但原本已經開發的經費,就這樣飛了~~~這一刻!只能安慰自己:不就是個杯子罷了~~再想個新的就好了!!




雖然這兩個作品同樣叫做戒指杯,但是仔細來看其實有些設計的概念還是不太一樣,這部分,現在再拿出來討論,應該就比較不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了。從視覺來看,杯身的線條或是戒指的比例都不一樣,我希望的戒指呈現比較纖細,再者我設計的戒指杯想表達的不只是戒指的外在,而是戴上不同手指時,在人類的世界裡,給了許多不同的定義,這也是我想在戒指杯找到的另一種詮釋,簡單來說,戒位的不同,就扮演著不同的故事結構。四組杯子,當然選擇性也較多!!

雖然話是如此,不過在這個殘忍的消費心理學當道的年代裡,說太多的設計理念不一定有用,許多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已經決定了結果。不單單只是創意的表現方法,構想時間的掌握及快慢,也成為了設計師彼此較勁的關鍵之一。我們偶爾也會開玩笑著說:設計如今已成為先想到先贏的生態了!!後面想到的很容易淪落抄襲的輸家!!





至於兩者間到底像不像,就由大家自己判定囉!!沉睡了兩年的作品,沒想到今天可以透過部落格與大家分享。沉睡了兩年,取而代之的杯子創作也在兩年後重生了-耳朵杯!!還是想很慢~~



耳朵杯,原本是我幫我一位朋友餐廳所設計的一件作品,後來因為決定暫時不推新品後,因為我個人還蠻喜歡這件作品,於是這件作品就由我自己自行開發囉~ 這名字顧名思義就是有各地方像耳朵的意象,而這地方就是馬克杯的杯把,過去很多一般的馬克杯的杯把其實都曾經有過耳朵類似的線條,而這一次我重新將耳朵的線條重新定義後,利用耳垂的比重,讓杯把在耳朵的線條中找到一個視覺得中心,因為耳垂而探就出耳朵的意象,當然,設計不會這樣就結束,耳朵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裝扮的位置,就是耳環,不過這一次我不使用戒指杯的鑽石裝飾,而是採用最基本的金屬圓球來做為這產品的主要焦點,讓裝飾性簡單些,不影響作品表現耳朵的重點,若是你想換上自己喜歡的耳環,當然也是可以將原本的雙珠取下,掛上自己喜歡的耳環,是不是很方便也讓你有自己的風格囉!(貼心的量身訂製化設計手法)~~



因為耳朵杯的基本概念成形後,因此我也希望杯身上能有一些發揮的空間,於是開始嚐試花紙的設計,而第一個應用我就把他定為"雙龍搶珠杯",我利用簡單的圖騰式線條,畫出兩條龍互搶雙珠的畫面,同時利用藍色做為主色呈現青花瓷的質感,在耳朵杯上繼續說著故事。在杯身上的這兩條龍幾乎是一模一樣,但仔細去看看,似乎有個小地方不太相同喔!!那就給你們去發現囉~~



Read Users' Comments ( 1 )

Bend chair 【彎】





還記得去年,是我第一次去米蘭看家具展,一個國際性重要的設計展匯集了來自各國的設計大師們,展出的作品更是琳瑯滿目,在路上閒逛還能目睹幾位設計大師逛街的模樣,還真是一次印象深刻的設計旅行,不過話題扯遠了,在那一次的觀摩中,家具當然是主要的主角之一,談到家具,從人類文明以來,椅子似乎就像設計創作品項的預設值一樣,永遠存在,也是設計師非常樂衷探索的一個品項,許多知名的設計師總有幾張經典的椅子一直被廣為流傳,每當看到這些作品時,手就很癢、心臟就會加速,巴不得趕快自己也畫個幾張椅子來看看,不過坦白說,設計家具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困難,簡單的我就不談了,去台灣很多家具街走一遭,大概就有所體會了~那困難的又是什麼,那一次米蘭家具展之行回國後,當我拿起筆也想開始畫椅子時,第一筆畫下去時,腦袋便開始出現問號,兩筆三筆....問號也就越來越多,我到底需要從哪一個角度開始切入設計才對呢?我到底想表達什麼?這好像跟我設計3C商品時的思考邏輯是不一樣的,是為了設計而設計?為了劃一張屌的椅子才設計?為了增加一個作品而設計?我開始感到困惑~~於是這一筆拿在手上,更顯沉重,因為沒辦法畫下去,腦袋呈現一片空白無法思考,簡單來說就是"卡住了"。


後來我又反覆把我在會場拍的照片反覆的看,然後在回顧觀察過去這些設計大師設計的椅子所代表的象徵意義,在不同的時代中,同樣是椅子,但在外觀上就會有很明顯的差異,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某些層面來說,外觀的呈現我認為到其次,對於這些家具來說,我認為如何解讀時代的紀錄反倒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不論是在材質上的應用,或是造型手法上的應用,甚至於設計師自己受環境影響上的偏好來說,都是一種紀錄後的轉化,簡單來說,如果沒有工業化,就不會有腳踏車,沒有腳踏車也不會有馬歇爾設計的鋼管椅,因為他設計的靈感來自腳踏車,所以似乎很多的設計都紀錄著當時時代下的點滴,這一層的價值,反而比產品的長相更具意義(當然產品的長相也很重要,長相也紀錄著設計師對於美感比例的判斷,不是嗎?)



於是釐清了這些事後,當我在拿起筆來,想好好來畫這張椅子時,似乎就沒這麼沉重了,不過這張椅子也沒什麼太了不起,畫出構想後建構完3D模型,一直放在電腦裡也沒有模擬處理(最近才請了超人幫忙Render),直到現在再拿出來笑一下,分享一下。

言歸正傳,說到這張椅子,切入的角度其實蠻無聊的,沒什麼戲劇張力,因為記得當時,為了和同事為了嚐試開發曲木的手提包,去參觀了一間曲木工廠,了解到曲木的製作流程,看到台灣工廠也幫很多國外的設計師開發製作,就很單純的幻想著,如果設計出來,至少還有工廠有辦法執行開發。倒並沒有因為曲木的特性應用深刻吸引我,因為在許多設計師的作品也都可以發現,去motstyle看,就有不少應用曲木設計的經典之作。因此在材質特性上的發揮對我似乎不構成威脅,因此我當時很快就以曲木做為自己發揮的基礎條件。



接下來,這張椅子要有多少的創意?我連想都不敢想,只想著如何讓美感比例看起來讓自己得到快感,因此我開始試圖用線的表現(我選擇了金屬方管來呈現),嚐試和曲木的特型一起表演,一條未斷的線在三維的空間中開始不斷的穿梭著,爲了讓線的收尾乾淨,於是在開始和結束,我選擇了於後腳根做為起點和終點,讓線的開始與結束是很對秤的完成收尾(這跟我當下的美感偏好就有關),當然線條的轉折也將決定曲木的應用,因此在畫線的過程中,也不斷的試圖將曲木彎折後組裝於線性的架構裡,我希望曲木面的特性也能夠和線得到一個很平衡的視覺,讓點線面都有存在的意義,當然還要拉哩拉扎的思考到工業設計師會想的東西,人體工學啊!方不方便組裝啊!還是有些理性的思考必須在過程裡頭檢視就是了~~


經過一些的組合排列後,最後的作品裡,我採用了兩塊曲木,分別在靠背扶手及座椅上各自獨立表現兩者的功能上的視覺分類(自己的詮釋),但同時也各自表現出曲木的特性,值得一提的是,兩者曲木間,架構出一塊虛的面,就是空的面,是由兩曲木的邊緣線所構成,這也是我最後定案的原因之一,由後腳根的點出發,到整體架構出來的線,再由線搭起曲木的面,再由曲木的邊線構成虛的面,這故事劇情安排的起承轉合讓我很high,所以拍板定案~~



然後high過,事情一忙,就把檔案就封存起來到現在。哈哈~~
雖然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機會做出來,不過在我腦袋裡曾經發生過,我想這也是一種重要的紀錄吧~



家具這東西很有趣,觀察他,最後你會發現,經典的家具絕大多數的在美感層面著力很深,到了近代有些家具會帶入一些創意,不過過度的創意很容易讓家具失去價值,這一點真的是要注意,因為近幾年設計系的學生很喜歡設計家具,但往往創意豐沛,但整體的美感未能掌握,就很可惜,簡單來說,因為人都有喜新厭舊的特性,太過度的顯性創意,很快就會視覺疲乏,更何況每天回家都要看到他,但是美感比例卻是能夠在一個空間中,歷久不衰的~~提供大家一個思考的方向!


Read Users' Comments ( 0 )

數位相框【L】









這次拿出來的作品,是三年前曾提案給某大企業的廠商設計,由於沒被採用,因此產品背面以馬賽克處理之,沒被採用的原因我也不知道,可能是設計的不夠炫吧~~其實這提案對我來說是一個對客戶提案的新嘗試、設計語意上的新探索,設計的語彙巧妙的藏在了造型本身裡頭,讓產品本身的造型視覺語彙引導了行為判定,等等會說明,當然在提案中,這樣設計的思維是很難解釋給客戶聽的,一般客戶的眼中還是偏好表象的設計語言的,比如說金屬的時尚感啊~流線型的速度感啊~等等,所以我也並未深入說明此設計的設計動機,所以也沒有人發現~~講好聽點是設計的點很低調的存在,所以沒被發現。

接著,就讓我來說明這產品的設計ㄅㄟ~~首先,這是一台數位相框,所以主角應該是裡頭的照片,並非炫麗的外觀,因此在外型設計上我想以單純一點的型態呈現,這是一開始設定的方向。往下走下去,擺設的行為引起我的注意,橫向的照片、直向的照片,是照片唯一存在的兩種方向性,這不是廢話嗎?因為他是長方型的輪廓啊~~~沒錯!!就因為如此,長方型所帶來的視覺性,對於人的使用產品的行為時,將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視覺關鍵,於是我提出【L】概念,在此設計語意中表現,因為L是長方形對角線切掉後所形成的長短邊,一旦變成了L,方向性更顯著的出現,不論是長邊或短邊,對於每個人來說,線性的存在與平面就產生了依附性,由P01圖中可以看到,邊之於地的關係,因為L存在,你將會自然判定直放的平台或是橫放的平台,方向性不會搞錯,而且是自然形成的視覺引導行為,作個試驗,如圖P02,如果把L翻過來時,我相信每個人的行為和視覺都會產生衝突性,這就是點線面威力(感謝十年前的基礎教育課),不過在這產品上,並未從正面直接看到L啊?沒錯~因為他是像框,所以正面當然還是長方形的平面,所以從L型方向出發,將L往產品的深度延伸,讓3維空間的L自然出現,透過產品的量感判定L與地的關係如P01右圖所示,皆可以達到相同的行為判定。

因此,同樣的手法轉換到了側視圖P03,視覺的方向性(看照片的方向)、相框與地的方向性,都是需要考慮到的,很巧的,拔模角度讓我找到了視覺方向性的應用,讓產品接觸地面的平面同時掌握像框的角度需求及生產時的脫模需求,一切又這麼巧的擺在一起了~~

最後加入一些3C商品的造型梗,加了一圈邊框的設計,沒有麼特麼原因,就是跟客戶的產品比較有同家族的感覺,當然還要帶入金屬的時尚感囉~~最後再注意一個小細節,就是電源孔的位置,剛好放長邊與短邊的交叉處,這是為什麼呢?留給各位去想想囉~~


Read Users' Comments ( 2 )

設計探索-【釘】









作設計作了這麼久,其實有很多作品都封存在自己的記憶中或是在冷冰冰的電腦殼裡,其實在從事設計的過程中,從3C的產品設計師跨足到生活設計後,在這些日子中,設計的探索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這些探索也記錄在過去的創作中,這些創作最終不一定成為量產的商品,倒是成為了我的設計的一種紀實,一直想寫一些紀錄,最近終於自我要求開始把過去的一些創作拿出來,把這些記錄,一一的分享給大家,第一個拿出來的是在我兩年前的一個設計,【釘】-自動鉛筆,首先,我要先承認這件作品其實藝術的表現語彙還蠻重的,至於有沒有賣相或構不構成商業性就交給大家去判定囉!因為他最後並未量產,也曾經嘗試量產,但是有很多的XXX,所以沒成行。

從圖中其實很容易解讀外觀所帶來的視覺認知,因為就是一隻筆、有隻釘子,再來就是木頭占了整各產品大半的視覺比例,OK~這我想應該是大家第一眼所得到的意象,當然在設計的探索中,這件作品其實是從行為開始觀察起的,回想看看,自動鉛筆這個品項,在使用的過程中,是不是最常和他產生互動的一種筆,因為你不時地要把筆心按出來,也因為這樣,在你的使用行為中形成了姆指和鉛筆間的親密接觸,而且每次行動時,都需要按個兩三下才過癮,這是一個你我都存在的使用行為,因此,掌握了這樣的行為,我希望讓這樣的行為得到第二層的回饋。


於是筆頭須要給與姆指新的觸覺,才能夠成新的觸覺上的回饋,這是我的要求,這時,腦中晃過去的,就是釘子上的紋路,雖然造型不是很特殊,但在不同的釘子上,都會存在有著這樣簡單樸實的紋路設計,雖然比重很小,卻有存在的意義;但姆指不像鐵鎚一樣無情,而是能細細的感受紋路給你的回饋,甚至殘留印痕在你的姆指上。很自然的,釘子成為了我在設計上選擇的物件,當這樣的實物物件轉化到產品設計上時,或許有些人會覺得,這算設計嗎?我只能說這是表現藝術的一種手法,就像裝置藝術一般,利用這樣的手法來表現設計,他能幫助我們在探索商品設計的過程中得到很多的啟發,所以我說這產品很藝術吧!扯遠了~回到正題,從釘子出發,當然和他最密切的,我想就是木頭了,應該也沒人會反對吧!因此在筆身的設計上,我也不加以思索的採用了木頭材質來表現釘子與他的關係,包括使用行為中讓釘子釘入木頭中的畫面回饋,也得到一種不錯的動態視覺效果,一切好比都這麼巧妙的安排著,不過再往細節處看,這隻筆身我將它設計成四邊形,為什麼不設計成圓形呢?這就是這產品的第三點視覺回饋。


在這一點上,我一直被工廠這樣質疑及抱怨著,說我的設計只會增加工廠開發的麻煩,作成圓形不是很好嗎?但對我來說,作成圓形就完全不對勁了,完全前功盡棄了,你有沒有發現?釘子的頭是圓的,我之所以要設計成方型,是為了強化兩者間的視覺衝突,兩者間的幾何關係是彼此能夠襯托彼此的,而非兩圓的互相較勁。這一點也造成了成本的提高,是其中一點遺憾。


設計在這裡完全結束了,行為、視覺、材質、主題,都很巧妙的放到的正確的位置中了,這也是我在作設計探索中希望得到的結果,殘忍的來了,再來就是商業探討了,是設計師最怕的課題,因為太殘暴了~~包括了成本、市場性、長相、甚至於景氣的好壞等。先從長相來說,這一點我比較不擔心,因為我給他的一個很酷的包裝,也是一塊大木頭,我在木頭中挖出了一條溝,將這隻筆放進去,讓木頭的視覺比重放大,整體的比例和釘子成了很強烈了對比,加上了正矩形的張力,一隻釘子釘入一塊木頭中的外觀表現,馬上從包裝中獲知了設計的概念,不須介紹,大家便能解讀,很好~~這也是我作設計追求的目標,但也種下了惡果,這木頭成本又破錶了,又遭受一次重擊,一切的種種都種下了商業中成本的毒,為什麼呢?因為這樣的成本下要花多少錢才能買這隻自動鉛筆,你以為大家瘋了嗎,錢太多嗎?沒錯!就是這樣他變成了放在我電腦裡的藝術品,不過我不會因此感到難過,因為在這作品中,原型的轉化利用,行為與產品間的故事性,以及視覺張力的探索中,我也得到了一些新的刺激,這就是設計好玩的地方。


故事說到尾聲,原型的轉化,用於產品設計,在近代的設計師的表現中常常可以發現,是產品設計中其中的一種表現手法,也是一種藝術表現的方式,但是原型的轉化也容易被濫用,在設計中的深入探索更顯重要,這一點中,在欣賞設計作品同時,不妨用心去體驗一下。


下回再與大家分享我挖出來的下一件作品,敬請期待~~


Read Users' Comments ( 0 )

【雨】學生設計工作坊



台灣設計師週,由我們策畫的設計師聯展【雨】的過程中,加入了學生工作坊的體驗,希望透過這次的經驗,也能找到新的體驗~~雖然是學生的體驗課程,但我相信最重要的是設計師與這些未來的設計師們有一次的正面交集的激盪機會,期待這樣的火花出現。


你討厭下雨嗎?還是你享受著雨天的浪漫?當世界因為雨天而改變的同時,有多少的靈感隨著雨絲嘩啦啦的浮現呢?這一次展覽成型的過程中,除了邀請業界知名設計師們的參與外,特別企畫學生工作坊,讓學生有機會親自與這些設計師面對面進行雨天與設計的對話,當然一系列的課程體驗,也讓大家體會設計師們創作思路的奧秘之處,心動了嗎? 把握這次機會,不要猶豫~~


雨天到底跟設計有甚麼關係?又能夠給設計師有甚麼啟發?我想設計師們在追尋設計的美麗外表之下,創意、設計的來源不就是透過環境與人的關係而有所體認嗎!!而這一層重要關鍵,便是作品形成時最難產也是最必要的過程之一,透過甚麼方式能讓設計的思考更加具體化、更具邏輯性,想破頭都沒辦法說服自己設計的成立!你知道嗎?這就是設計師不為人知的一面,不妨讓設計師們來與各位分享囉~~趕快報名去ㄅㄟ!!!
詳細報名方式請上官網 http://www.awmcorps.com/rain/events/workshop/workshop.html
參加者還有精美的禮物喔~~~


Read Users' Comments ( 0 )

台灣設計發展醒思

最近和朋友聊天時或是看到台灣設計的一些發展現象,突然有些感概!特別是在台灣這充滿官場文化的環境中,當國家機器扮演了設計重要發展的資源下,設計淪為口號或是一種被利用的工具時,設計師不靠自己努力的話,要讓設計走向正確的一條路來還真不容易!!

舉個例來說~從泰國的經驗來看,我們發現了泰國政府扶植傳統產業的進化,透過設計讓泰國傳統的手工藝得到新的面貌,也在國際的舞台受到注目!因此台灣也如法砲製,透過設計師與台灣工藝家聯手打造傳統手工藝新的可能性,設計師也在其中表現了優秀的設計力,更深入再了解這樣子的現象時,我發現,當下台灣設計發展是否都建構在別人的經驗上呢? 就像台灣大多數的企業一樣,我們常聽到的老二心態,別人作成功的,跟著後面走,至少比較不容易死,這一點也的確如此,風險好像可以降低一些,不過就設計來說,除了這些值得仿效的作為上,我們更應該為當下的設計留下甚麼樣的進展呢?

其實回復手工藝精神這樣子的行動或是革命,在19世紀的工藝運動中、新藝術風的發展甚至到了現代主義包浩斯裡的思想精神裡,都有著跟傳統工藝合作甚至崇尚的本質在裡頭,之於這些設計發展比較慢的國家裡,你有沒有發現?我們其實都是在這個21世紀的現代社會中才意識到這樣的思維,而且還是看著別人行動了,我們才跟著動,但是實際上,在歐洲這樣子的設計活動現象早就是家常便飯的事,反觀離我們比較近的日本,因為日本從19世紀其實跟歐洲的設計藝術發展都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日本在這一方面的省思,也遠遠超過台灣,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日本的達人文化,地方手工藝對他們來說不是拿來炒作的題材,而是自然形成的現象。所以經過工業化現代化的文明洗禮後,這些設計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家,如合結合傳統、運用新技術、透過合作、跨領域的結合這些都已經是觀念形成後的落實行為。因此繼續發展下去就是屬於內化後的再造行為,設計不再是結合傳統技術這些基本的東西了,生活型態的改變、人文的省思、地球的變化、設計裡頭須要告訴大家甚麼樣的時代意義或記錄,相對成為每一個國家每一個設計師在思考的東西,紛紛也會提出新的設計觀點,為這時代下設計留下一些記錄,當然能夠影響全球設計的新思想,自然而然也會成為21世紀初的重要發展地位,在這一部分的確也有一些行銷的層面於其中,再看回日本,這些大家現在能夠說出來的設計大師,不都是在現代的設計發展中,提出了新的觀點,經過大家的認同而慢慢變成較具指標性的設計探討嗎?當然這中間也提升了日本在全球設計中的地位,這些大師除了善用資源外,更在乎設計形成時的成形要素,是哲學思想?是人類行為?是心理反射?是感官刺激?這沒有一定的答案。但形成的這些要素關鍵,卻主宰了當代設計的象徵性地位。你有想過,在台灣,常常在講的設計到底是那些形成的要素嗎?

很有趣的一件事,歷史中復興的技術與工藝結合、流線風格、減少主義等等,原本都是在當時具有時代象徵意義的思維,但在現在的環境中發生時,很容易就流於一種行銷的工具,為什麼呢?當大家在探討台灣的文化時,設計如何表現台灣的文化? 是不是常常聽到,用原住民的圖騰啊、用手工藝啊、用東方的圖騰啊等等,這些不都是不小心就會變成很表象的東西嗎?不懂設計的人,只要輕輕鬆鬆法這些元素濫用一下,就說這是台灣意象,就像當時工業革命後,歐洲因為工業發達,想追求中世紀的皇室貴族的居家風格,而由工人大量在這些工業產品上加入一堆植物花草雕像等等巴洛克風、洛可可風的元素,就幻想這些東西就是貴族的代表,而我們現在週邊充斥了多少這樣欺騙自己的設計商品呢?有機會可以觀察看看~~

設計是需要經過內化的程序,而這個內化的程序中,設計師是必須要有思維上的準則,很可惜的是,當大多數的設計師在提升這樣的層次時,商人、利益、目地、甚至政治都有可能影響這樣的整體發展,只要這些人覺得"搭上流行的潮流"、或是"看到別人有的我們也要有"、或是"反正消費者不懂"等等心態下,只要把東西作美美的就可以呼巄人了、把別人有作的東西我們也作了就有政績了,很快的就讓社會上的設計發展就會停滯,說到這~~好像太嚴肅了!!不過現今的環境便是如此,這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我們不願去承認我們的問題!

還好現在有很多設計師越來越發現這樣的現象,開始追尋設計中的真理,重新面對台灣當下的文化現象或生活型態,並提出屬於我們自己的設計,同時透過設計師自己的力量,沒有政治、績效、利害關係等多餘的考量下,在設計師的本位裡頭作好設計,讓設計自己說話~~
台灣設計師週就是在這樣劣勢的環境中慢慢成形,讓設計沒有負擔的發展起來,將會是21世紀中,台灣設計發展的里程碑中,重要的一頁~~


Read Users' Comments ( 0 )

廣達文教基金會座談演講

去年策劃的"牆"展,這兩個月都在廣達林口總部展覽廳展出,今天受邀與廣達的朋友們分享設計,一同過去的還包括點心策展人胡佑宗胡老師,算是設計界的前輩,這次只有30分鐘的分享時間,大概是我講過最短的一次,不過簡報依舊保留了將近一百張的內容,因為太少資料真的不知道如何分享這麼多的設計樂趣,哈哈~~今天我主要講的內容並非展覽介紹,而是讓觀眾知道如何欣賞設計來進行分享,透過一些小小的方法及分類,讓我們在欣賞設計也能夠有一些小小的撇步發現設計師腦袋裡裝啥?我想這對於任何一個展覽來說,無非是一件很重要的訓練,畢竟設計展近幾年來比較蓬勃發展,相對的看展民眾也需要被訓練欣賞設計的能力。this is what i can do for u.
現場也分享了一些最近天晴的一些創作,竹傘啊、冰裂花瓶、開關磁鐵等等,不過我發現科技公司的同仁們,從大家的表情中也可以發現一些對設計商品的共鳴及樂趣,還蠻令人開心的,希望今年2009的"雨"也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及贊助。


Read Users' Comments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