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明月有幾時


現在我要來好好深入談談最近的新作品→明月鐘的設計,也許你在這作品看到的是很直接的月亮意象,但是通常要談設計,我認為就該從【過程】談起,因為設計不應該只是表象的結果,設計應該是過程(是有加入時間因子的過程)的一種體現,所以我希望透過這個作品來解讀設計的精隨。



我想先特別說一下為什麼要作時鐘?其實不是為了設計時鐘才思考如何表現時鐘,是在執行其他設計的過程中,有些思考的點讓我覺得有趣,往裡頭一探,明月鐘就這樣蹦出來了~~而這一個讓人一直鑽進去的"點",正是我想在這作品中提出來的"設計"。與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先談到的是─幾何圖形,大家都知道的幾何圖形不外乎就是矩形、圓形、三角形等,這是設計人都知道的形態中的原型,但這幾何裡常常會讓人有很多的聯想,比如說三角形你會想到御飯糰這樣的連結,所以很多符號都是透過簡化後的幾合的組合原形來表現,你有發現嗎?

小圓和大圓的世界
小圓讓人聯想糖葫蘆等,大圓讓人聯想雪人等

只要在圓的周圍加上配件,圓就能有無限的聯想

好~~這不是重點,因為明月鐘是圓形的,我就直接跳到圓形的世界裡來說,其他型狀探索就先省略,第一要看到的是,大與小的關係,以圓形來說,如果給你一個題目,五公分的圓和三十公分的圓活生生放在你的面前,然後問你,你聯想到了甚麼?我相信你不會對著五公分的圓說我想到了籃球,也不可能對著三十公分的圓說我想到了珍珠,所以普遍人類的視覺回饋到大腦裡的判讀裡,通常還是會夾帶了比例關係存在,才會產生聯想,因此圓形的比例關係就是一件很有趣的想像空間,如果把圓一直放大到看的到的無限大,會是甚麼呢?相信你和我應該會是一致的聯想,這麼大的圓我們就踩著他,不然就是遙望著他,相信你也用膝蓋就想到了是地球或月亮或太陽等等星球吧!雖然是這麼大的圓,但是如果我放了一顆300公分的圓在你面前,你會告訴我你想到了星球呢?還是京華城呢?那麼多大的圓放在你的面前時你會聯想到這顆地球呢?說實話,我沒有答案,因為好像也沒答案,像地球這樣的物件,好像真的需要透過圓裡頭的特徵表現襯托,或是圓外的物件襯托,才能讓人產生聯想。講到這裡,我的頭已經痛了~~這邏輯怎麼這麼難用文字表達啊?就看圖ㄅㄟ~~~

想像一下當這無限大的圓的聯想,到底是哪一種視覺的比例尺寸才能產生聯想呢?(無解) 因為人對他沒有視覺比例的認知,只有視覺特徵上的認知


這是第一個引起設計的開端,探究比例與人的認知變化,說也奇怪,剛好看到牆上的時鐘,是IKEA買的圓形鐘,我就開始想著,同樣是三十公分的圓,如果放在視覺線以上跟視覺線以下,這與人視覺位置上的差異時,好像又開始出現了不同連結,你會想到甚麼?你可以試試看~~於是看著牆上的鐘時,當我抬起頭的這個行為持續了好一陣子時,就像電影時光機器一樣,我彷彿到了中秋佳節,看月亮的情景油然而生,在我眼裡時鐘似乎變成了皎潔的月亮高高掛在牆上,這時候,心裡面好像有個聲音在說:對了對了~~你想到了!!這是設計的第二次從抬頭中得到的身體體驗。

就是抬頭+圓的組合裡,回饋了大腦有了賞月的設計點


這時我開始很明確的想將無限大的月亮和時鐘產生結合,因為一個抬頭的動作竟然讓我跳脫比例間的關係而聯想到了賞月,這是設計讓人興奮的地方,但此時我又陷入一個窘境中,如果擺了一個白色的圓在牆上,我相信有抬頭的動作應該是很容易讓人感受到皎潔的明月,但指針怎麼辦?當指針一擺上去時,這乾淨的月亮似乎就瞬間消失而變成了一個單純的"時鐘",這得好好想想辦法。這是即將進入第三階段的設計思維裡頭了~~ 在圓裡頭放上指針已經是我能夠接受破壞明月型態的極限了,因此在不改變圓的條件下,就像一開始我們看到的襯托方式一樣,我開始想透過外部物件的加入來表現圓,並告訴大家月亮這一件事,而非時鐘,很幸運的,我並沒有利用聖誕老公公飛過月亮、或是ET回家經過月亮來表現,而是很沒有創意直接聯想到月亮跟雲朵的交情,可能是想到狼人變身時的畫面吧~~不過圓跟雲之間又如何讓圓變成月亮而非太陽呢?這時候突然耳邊好像傳來,月在雲中,如顛簸小船,載浮載沉;雲在月中,似一縷秋思,纖纖卷卷。是雲中有月,還是月中有雲?哈哈~~我文學造詣沒有這麼高啦~~這是網路轉載的,開個小玩笑~~想到狼人變身時撥雲見月的聯想才是我真實的反射,所以呈現撥雲見月成為我對此"雲"下的註解了,為了讓整體看起來更具風味,當然要加入一些東方元素進來,再看過一些東方雲紋後,將雲的特徵及線條於圓的左右邊表現出來,讓月亮於雲縫中表現出來,如果你問我這造型怎麼定案?我只能說不斷的調整比較,最後讓我最順眼的勝出,因為"設計"在最後的雲紋確定和撥雲見月時已經作完了~~而非最後的表象決定,那跟個人美感比較有關囉!!



以上設計分享已解讀完畢,最後作個結論,設計往往看似平凡,但深入探討時,便有跡可循,當然這也就是設計比較有趣的地方,不僅是作品最後的表現外,其過程中的探索更值得深思~~~在每一個階段中,設計的思考很容易同一個時間下在腦袋中同時發生產撞擊,就如同當月亮形成時其實雲早就飄過來了,這兩者也同步的在產生撞擊,不一定是循序漸進式的,這一部分就要看設計師的個人體驗有不同程度上的表現囉~~~ 因為當我抬頭看時鐘彷彿看到月亮的那一霎那,為什麼很明確的想做這一件作品,還有一個元素同時產生撞擊,就是小時候學會的那幾句古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這些大家熟知的古詩裡,在時間與空間及情緒上都有著強烈的意味,把他和時間結合真的是很棒了一件事,因此我也把這件作品取了"明月幾時有"作為黑色系的名稱,而白色系就稱之"明月有幾時",其中的意涵留給大家去發現囉~~~~~~

最後希望大家會喜歡這件作品,讓大家天天都能過中秋~~


Read Users' Comments ( 1 )

設計撞山後的重生



這次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我最近的新作品→耳朵杯,不過在介紹這設計之前,我想先與大家分享一件2007年時的作品,同樣是一個杯子的作品,為什麼要先介紹另一個作品呢? 因為2007年的這件作品因為設計撞山事件使得此作品也因此壽終正寢的睡在我的電腦裡,這作品名稱就叫做戒指杯,相信有許多人應該對"戒指杯Cup Ring"都有所印象,因為你只要google一下戒指杯,大概就只有那麼一個戒指杯吧~~

事情是這麼發生的,2007年的香港展即將展開時,當時我設計的戒指杯也開始進行打樣生產的階段,即將上火線參展,正當一切都順利的發生,攝影、型錄、量產都以就緒時,就在出國的前一天,同事突然前來告知:我在雜誌上看到有一個戒指杯已經發表了,而且還是最近一期的雜誌。天啦~~這消息真令人晴天霹靂,雖然還沒看到另一個戒指杯的長相時,心裡大概已經覺得不妙了,於是開始上網找尋這捷足先登的戒指杯~~

就是他

設計師/日本Yusuke Fujinuma and Yoko Yamazaki

喔喔~~果真是異曲同工之妙啊~~英雄所見略同(安慰自己),其實設計撞山事件在此時已經被明確的證實了~~此時的我,只有兩種選擇,工廠停工or 衝~衝~衝~~在和同事討論的結果,大家都覺得太容易被誤會成抄襲的可能,最後我還是忍痛決定停產,並將所有的DM上補貼一張貼紙,告知客戶,"此產品因為已有相似概念的商品出現,因此決定不再生產銷售",但原本已經開發的經費,就這樣飛了~~~這一刻!只能安慰自己:不就是個杯子罷了~~再想個新的就好了!!




雖然這兩個作品同樣叫做戒指杯,但是仔細來看其實有些設計的概念還是不太一樣,這部分,現在再拿出來討論,應該就比較不會有先入為主的想法了。從視覺來看,杯身的線條或是戒指的比例都不一樣,我希望的戒指呈現比較纖細,再者我設計的戒指杯想表達的不只是戒指的外在,而是戴上不同手指時,在人類的世界裡,給了許多不同的定義,這也是我想在戒指杯找到的另一種詮釋,簡單來說,戒位的不同,就扮演著不同的故事結構。四組杯子,當然選擇性也較多!!

雖然話是如此,不過在這個殘忍的消費心理學當道的年代裡,說太多的設計理念不一定有用,許多眼睛所看到的一切都已經決定了結果。不單單只是創意的表現方法,構想時間的掌握及快慢,也成為了設計師彼此較勁的關鍵之一。我們偶爾也會開玩笑著說:設計如今已成為先想到先贏的生態了!!後面想到的很容易淪落抄襲的輸家!!





至於兩者間到底像不像,就由大家自己判定囉!!沉睡了兩年的作品,沒想到今天可以透過部落格與大家分享。沉睡了兩年,取而代之的杯子創作也在兩年後重生了-耳朵杯!!還是想很慢~~



耳朵杯,原本是我幫我一位朋友餐廳所設計的一件作品,後來因為決定暫時不推新品後,因為我個人還蠻喜歡這件作品,於是這件作品就由我自己自行開發囉~ 這名字顧名思義就是有各地方像耳朵的意象,而這地方就是馬克杯的杯把,過去很多一般的馬克杯的杯把其實都曾經有過耳朵類似的線條,而這一次我重新將耳朵的線條重新定義後,利用耳垂的比重,讓杯把在耳朵的線條中找到一個視覺得中心,因為耳垂而探就出耳朵的意象,當然,設計不會這樣就結束,耳朵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裝扮的位置,就是耳環,不過這一次我不使用戒指杯的鑽石裝飾,而是採用最基本的金屬圓球來做為這產品的主要焦點,讓裝飾性簡單些,不影響作品表現耳朵的重點,若是你想換上自己喜歡的耳環,當然也是可以將原本的雙珠取下,掛上自己喜歡的耳環,是不是很方便也讓你有自己的風格囉!(貼心的量身訂製化設計手法)~~



因為耳朵杯的基本概念成形後,因此我也希望杯身上能有一些發揮的空間,於是開始嚐試花紙的設計,而第一個應用我就把他定為"雙龍搶珠杯",我利用簡單的圖騰式線條,畫出兩條龍互搶雙珠的畫面,同時利用藍色做為主色呈現青花瓷的質感,在耳朵杯上繼續說著故事。在杯身上的這兩條龍幾乎是一模一樣,但仔細去看看,似乎有個小地方不太相同喔!!那就給你們去發現囉~~



Read Users' Comments ( 1 )